“一张纸为什么能买糖?”“硬币为什么有不同颜色?”当普通孩子开始认识钱币时,自闭症儿童往往被这些抽象问题困住。在星贝育园自闭症儿童康复中心,老师们用“玩中学”的方式,让“冷冰冰”的货币变成孩子能触摸、能理解的“好朋友”。
“一张纸为什么能买糖?”“硬币为什么有不同颜色?”当普通孩子开始认识钱币时,自闭症儿童往往被这些抽象问题困住。在星贝育园自闭症儿童康复中心,老师们用“玩中学”的方式,让“冷冰冰”的货币变成孩子能触摸、能理解的“好朋友”。
许多自闭症儿童对货币的认知停留在“形状”和“颜色”,却难以理解“等价交换”的概念。老师会从孩子最熟悉的场景入手——“小卖部游戏”。在教室里搭建迷你货架,摆满孩子爱吃的小零食和小玩具,每个物品贴上大大的价格标签(如贴纸1元、糖果2元)。老师先扮演“收银员”,递给孩子1元硬币:“想买贴纸吗?把硬币给我,就能拿走啦!”通过反复模拟购物场景,让孩子直观看到“给钱→拿东西”的过程,慢慢明白“钱可以换东西”。
对于硬币的区分,老师会用“多重感官记忆法”。准备1角、5角、1元的硬币,让孩子先观察颜色差异(1角银色、5角金色、1元银色带菊花),再用手触摸纹路(1角边缘光滑、5角有齿轮纹),最后听声音——把不同硬币扔进铁盒,让孩子分辨“叮铃”“当啷”的区别。还会编简单的儿歌:“银色小月亮,1角响叮当;金色小太阳,5角亮堂堂;菊花1元钱,买个棒棒糖!”边唱边让孩子从一堆硬币中找出对应的币种,通过听觉、视觉、触觉的多重刺激加深记忆。
教纸币认知时,老师会利用“特征联想”帮助孩子记忆。比如1元纸币上有国徽,就告诉孩子:“这是国家的标志,就像我们的校徽代表幼儿园一样。”5元纸币上有泰山图案,就拿出泰山的照片对比:“看,纸币上的山和照片里的一样高!”对于抽象的“金额大小”,老师会用孩子熟悉的物品类比:“10元可以买2包薯片,5元只能买1包,所以10元比5元‘厉害’哦!”还会制作“货币兑换卡”,一面画着10个1元硬币,另一面画着1张10元纸币,让孩子动手粘贴,理解“10个1元等于10元”的换算关系。
在星贝育园,每个孩子的学习节奏都被尊重。有的孩子对数字敏感,老师就用计算器做游戏:输入“3”,让孩子找出3元纸币;有的孩子喜欢画画,就鼓励他们设计“专属货币”——在纸上画出“星星币”,规定“1颗星=1元”,然后用自己画的钱“购买”玩具。老师们还会带孩子去真实的超市实践,提前准备好购物清单和对应金额的钱币,让孩子自己递给收银员,亲身体验“花钱”的过程,把课堂上学到的知识运用到生活中。
经过一段时间的引导,许多孩子从“看到硬币只会咬”变成能主动区分币种,从“拿到百元大钞当废纸”到知道“这张能买好多东西”。曾有个孩子第一次用5角硬币买到小饼干时,眼睛亮闪闪地说:“钱能换好吃的!”那一刻,老师们比孩子还开心——这不仅是认知的进步,更是孩子与社会规则接轨的重要一步。
星贝育园始终相信,每一个抽象概念都能找到具象的“翻译器”。如果你也在为孩子的货币认知发愁,不妨来这里看看——让我们一起,用耐心和创意,为孩子搭建从“认知”到“应用”的桥梁,让小小的钱币成为孩子探索世界的新起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