在广州星贝育园自闭症儿童寄宿制学校的走廊里,时常出现这样的场景:当其他孩子相互微笑、友好地打招呼时,有的自闭症孩子却低着头径直走过;集体活动中,一个孩子突然大声打断老师讲话,对周围惊讶的目光浑然不觉。这些看似不合时宜的行为,折射出自闭症孩子在理解社会人际交往规范时面临的巨大困难,而星贝育园正通过系统的教育方式,帮助孩子们逐步破解这些 “社交密码”。
在广州星贝育园自闭症儿童寄宿制学校的走廊里,时常出现这样的场景:当其他孩子相互微笑、友好地打招呼时,有的自闭症孩子却低着头径直走过;集体活动中,一个孩子突然大声打断老师讲话,对周围惊讶的目光浑然不觉。这些看似不合时宜的行为,折射出自闭症孩子在理解社会人际交往规范时面临的巨大困难,而星贝育园正通过系统的教育方式,帮助孩子们逐步破解这些 “社交密码”。
社会人际交往规范包含着大量隐形的规则和信号,这对自闭症孩子而言堪称 “天书”。普通孩子能够自然习得的基本社交礼仪,如眼神交流、轮流发言、根据场合调整音量等,在自闭症孩子眼中却是难以理解的复杂指令。在星贝育园的课堂上,老师提出问题后,许多自闭症孩子会立刻抢答,他们不明白需要等待老师点名才能发言的规则;与同伴交流时,他们往往只关注自己感兴趣的话题,不顾对方的反应,持续重复自己的话语,因为他们无法理解 “倾听他人讲话” 也是社交的重要部分。
除了语言交流规范,肢体语言和情感表达的解读同样让自闭症孩子困惑。学校的生活老师发现,当其他孩子用皱眉、撇嘴等表情表达不满时,自闭症孩子常常无法察觉对方的情绪变化,甚至继续做出令对方不悦的行为;在集体游戏中,同伴通过手势示意传球,他们也难以领会其中的含义,导致游戏无法顺利进行。这种对社交信号的误读,不仅影响了他们与同伴的关系,更让他们难以融入社会群体。
面对这些难题,广州星贝育园自闭症儿童寄宿制学校采取了针对性的教育策略。学校将抽象的社交规范转化为具体、可视化的内容,制作了一系列 “社交规则手册”,用简单易懂的图片和文字,向孩子们展示不同场景下的行为规范。例如,在 “课堂礼仪” 手册中,用漫画形式呈现 “举手发言”“安静倾听” 等规则;在 “同伴交往” 手册里,通过图片示范如何正确打招呼、分享玩具。这些手册成为孩子们学习社交规范的 “工具书”,帮助他们将抽象概念转化为可操作的行为。
为了让孩子们更好地理解和运用社交规范,星贝育园还创设了大量模拟社交场景。在学校专门设置的 “社交教室” 里,布置了餐厅、商场、公交车站等场景,老师和孩子们一起扮演不同角色,模拟日常社交活动。在模拟餐厅点餐时,老师会引导孩子们使用礼貌用语,学会等待服务员上菜;在模拟公交车场景中,教导他们排队上车、给老人让座等行为规范。通过反复练习,孩子们逐渐熟悉并掌握这些社交规则。
此外,星贝育园注重在日常集体生活中强化社交规范教育。老师们时刻关注孩子们的社交行为,及时给予指导和反馈。当发现孩子出现不当行为时,老师不会直接批评,而是耐心地解释正确的做法。比如,看到孩子打断他人讲话,老师会温和地说:“我们说话要轮流来,就像玩传球游戏一样,现在轮到小朋友说了,等他说完,你再分享想法,好吗?” 这种循序渐进的引导方式,让孩子们在潜移默化中提升对社交规范的理解。
在星贝育园的持续努力下,许多自闭症孩子在理解社会人际交往规范方面取得了显著进步。曾经不懂得与同伴分享的孩子,开始主动将玩具递给对方;那些难以控制音量的孩子,也学会了在图书馆保持安静。虽然理解社交规范对自闭症孩子来说仍是一条漫长的道路,但星贝育园的实践让我们看到,通过科学的教育方法和持续的耐心引导,孩子们终将逐渐走出社交困境,更好地融入社会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