在星贝育园自闭症儿童康复中心的感知训练课上,陈老师正拿着两个外观相似的盒子,轻轻放到乐乐面前:“宝宝试试,哪个盒子更重呀?”乐乐迟疑着抓起左边的盒子,晃了晃又放下,眼神有些迷茫。老师笑着握住他的小手,分别按压两个盒子的底部:“你看,重的盒子会让老师的手往下沉哦。”这样充满温度的教学场景,每天都在帮助自闭症儿童跨越感知觉障碍的鸿沟,学会用身体去理解“轻重”这个抽象的概念。
在星贝育园自闭症儿童康复中心的感知训练课上,陈老师正拿着两个外观相似的盒子,轻轻放到乐乐面前:“宝宝试试,哪个盒子更重呀?”乐乐迟疑着抓起左边的盒子,晃了晃又放下,眼神有些迷茫。老师笑着握住他的小手,分别按压两个盒子的底部:“你看,重的盒子会让老师的手往下沉哦。”这样充满温度的教学场景,每天都在帮助自闭症儿童跨越感知觉障碍的鸿沟,学会用身体去理解“轻重”这个抽象的概念。
自闭症儿童对物体轻重判断不准确,往往源于感知觉统合能力的不足。他们可能无法有效整合触觉、本体觉和视觉信息,导致面对重量差异时难以做出正确判断。星贝育园的老师们深知,抽象的概念需要转化为可触摸、可体验的具体操作。因此,老师们会从“多感官体验”入手:在触觉区准备不同重量的毛绒玩具、木块和塑料瓶,让孩子们双手同时抓取,直观感受“沉甸甸”和“轻飘飘”的区别;在本体觉训练中,通过举哑铃、搬小椅子等活动,让孩子在肌肉发力的过程中建立“重=需要更多力量”的身体记忆。
“我们先来玩‘水果称重’游戏好不好?”李老师在桌上摆好塑料苹果和西瓜模型,递给小雨一个玩具天平。当孩子把“苹果”放在天平一端,老师就引导他观察指针的倾斜:“你看,西瓜这边低低的,说明它更重哦。”这种将抽象概念与生活场景结合的教学法,让轻重判断变得直观有趣。针对注意力容易分散的孩子,老师们还会用夸张的表情和语气强化感知:举起轻盒子时故意做出“轻松”的表情喊“哇,好轻呀!”,举起重盒子时则皱皱眉头说“哎呀,这个有点沉呢!”。在反复的互动中,原本对轻重毫无概念的阳阳,某天突然能主动指着书包对妈妈说:“这个重!”让妈妈惊喜不已。
星贝育园的老师们还善于利用自然情境延续训练。午餐分发餐具时,老师会让孩子分别端起装满水和空的玻璃杯:“试试哪个拿起来更费劲呀?”户外游戏时,引导孩子们搬运不同重量的球类:“轻轻的羽毛球和重重的篮球,拍起来感觉一样吗?”这些看似随意的日常互动,实则是老师们精心设计的“隐形课堂”——当轻重判断不再局限于训练室的教具,而是融入孩子熟悉的生活场景,学习就变成了自然而然的感知积累。许多家长发现,孩子在家中会主动比较水果的重量,甚至能帮忙挑选“更重的那颗西红柿”,这些变化背后,是老师们用无数个琐碎的教学瞬间,为孩子搭建起感知世界的桥梁。
在中心的感统训练室角落,有一个特殊的“重量感知角”,摆放着从羽毛到哑铃等不同重量的物品。老师们会在这里记录每个孩子的进步:最初抓起重物就松手的轩轩,如今能稳稳握住哑铃做简单举升;曾经对重量完全无反应的彤彤,现在会用手指着书包喊“轻”“重”。这些微小的成长就像拼图碎片,逐渐拼出孩子对世界的完整认知。正如王老师所说:“对自闭症孩子而言,每一次准确的判断都是了不起的突破,我们要做的,就是用他们能理解的方式,把抽象的概念变成触手可及的真实体验。”
如果你的孩子还在为感知世界而困惑,请相信:每一次犹豫的判断背后,都藏着渴望探索的好奇心。星贝育园的老师们愿化作孩子感知世界的引路人,用充满耐心的示范、趣味十足的活动和融入生活的引导,帮助他们用双手丈量世界,从轻重混淆走向清晰认知。因为每个孩子都有权利感受世界的质感,每个灵魂都值得被赋予探索的勇气——这便是星贝育园始终坚守的教育信念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