在广州一所自闭症儿童寄宿制学校的洗手间里,常见这样的画面:孩子们打开水龙头,随意将手在水流下冲三秒,甚至只是碰一下水就匆匆关闭,仿佛这个简单的动作藏着某种难以跨越的障碍。洗手,这个对普通人来说再自然不过的卫生习惯,却是自闭症儿童卫生意识培养路上的一道难关,而广州的这所学校,正努力寻找破解之道。
在广州一所自闭症儿童寄宿制学校的洗手间里,常见这样的画面:孩子们打开水龙头,随意将手在水流下冲三秒,甚至只是碰一下水就匆匆关闭,仿佛这个简单的动作藏着某种难以跨越的障碍。洗手,这个对普通人来说再自然不过的卫生习惯,却是自闭症儿童卫生意识培养路上的一道难关,而广州的这所学校,正努力寻找破解之道。
学校的老师们发现,许多自闭症儿童对手部触觉极为敏感。水龙头水流的冲击感、肥皂泡沫的滑腻触感,都会让他们产生强烈的不适感,这导致他们本能地抗拒洗手。此外,部分孩子缺乏时间观念,无法理解 “足够清洁时间” 的概念,觉得快速冲一下就算完成任务。为了帮助孩子们克服这些困难,学校从调整环境与简化步骤入手。
老师们重新布置了洗手间,在洗手台旁安装了可调节水流大小的设备,将水流调至柔和状态,减少水流冲击带给孩子的刺激。同时,选用无味、低泡沫的洗手液,降低触觉上的不适感。为了让洗手流程更直观,学校制作了图文并茂的洗手步骤图,贴在洗手台正前方的墙壁上。步骤图用简单的卡通图案和简短文字,将洗手过程分解为 “湿手 — 抹洗手液 — 搓手心手背 — 冲洗 — 擦干” 五个步骤,让孩子们能够一目了然。
在教学过程中,老师们采用一对一的陪伴方式。每次洗手时,老师都会站在孩子身边,手把手引导他们按照步骤图完成洗手动作。对于抗拒情绪强烈的孩子,老师不强迫,而是先握着孩子的手轻轻感受水流,让他们逐渐适应。有个孩子最初只要碰到洗手液就会哭闹,老师便将洗手液换成孩子喜欢的卡通造型分装瓶,用新奇的外观吸引孩子主动尝试。
为了增强孩子们的洗手意识,学校还设立了 “卫生小明星” 奖励机制。每天定时检查孩子们的手部清洁情况,只要认真完成洗手步骤的孩子,就能在自己的专属奖励墙上贴上一颗小星星。积累一定数量的星星后,孩子们可以兑换自己喜欢的小礼物。这个方法极大地调动了孩子们的积极性,许多孩子开始主动要求洗手。
随着时间推移,越来越多的孩子克服了洗手难题。从最初的抗拒、敷衍,到能够按照步骤认真洗手,孩子们的进步肉眼可见。虽然过程漫长而艰辛,但老师们始终保持着耐心与坚持。学校用科学的方法和温暖的关怀,帮助自闭症儿童跨越卫生意识培养的障碍,让他们在健康生活的道路上迈出坚实的步伐。这些看似微不足道的改变,却是孩子们成长路上的一大步,也为他们融入社会生活奠定了基础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