十二月的广州裹着潮湿的寒意,星贝育园宿舍区的储物柜里,那件灰色高领毛衣又被推到了最底层。七岁的小宇每次看到它,指尖就会无意识地抠挠脖颈 —— 那里还留着上个月因摩擦过敏而起的红疹,像一串沉默的警报。
十二月的广州裹着潮湿的寒意,星贝育园宿舍区的储物柜里,那件灰色高领毛衣又被推到了最底层。七岁的小宇每次看到它,指尖就会无意识地抠挠脖颈 —— 那里还留着上个月因摩擦过敏而起的红疹,像一串沉默的警报。
这并非个例。在星贝育园,超过六成自闭症儿童对触觉刺激异常敏感。教学楼走廊的公告栏上,贴着用彩色贴纸标注的 “感官适应表”,详细记录着每个孩子的敏感区域和耐受程度。当普通孩子把穿毛衣当作日常时,特教老师们需要花整整三周时间,用脱敏训练帮助小宇接受棉质圆领衫。
学校的职业治疗室里,装满了各种触感的布料样本。老师们会把脱敏训练设计成游戏:让孩子们闭着眼睛触摸不同材质的方块,猜对材质就能点亮星星。小宇最喜欢的蓝色星星墙贴,如今已密密麻麻贴满半面墙。在这个过程中,老师们逐渐发现,小宇对丝绸类光滑面料的接受度最高,于是联系家长准备了柔软的真丝围巾,既保暖又不会引发过敏。
星贝育园的每个教室都配备了 “安全角”,当孩子们因感官刺激产生情绪波动时,可以躲进铺着羊羔绒垫子的帐篷里。某天午休,小宇突然把塞进书包的高领毛衣拽出来用力撕扯,值班老师没有立刻制止,而是安静地坐在帐篷外,递给他一块柔软的绒布。十分钟后,小宇主动伸手接过老师准备的薄荷膏,轻轻涂抹在微微泛红的颈侧。
这样的细节渗透在校园的每个角落。食堂阿姨会特意把热汤碗换成隔热硅胶套,避免孩子因餐具温度敏感产生抗拒;宿舍的木质衣柜边缘都包着防撞条,连开关柜门的声音都经过特殊处理。
随着季节更替,小宇的储物柜里出现了新的变化。老师们用防水贴在衣架上画了太阳和云朵,标注着不同衣物的触感等级。当春风吹绿珠江两岸时,小宇已经能平静地穿着薄针织衫在操场上奔跑。那些曾被视作障碍的感官特性,正在转化为独特的天赋 —— 他能精准区分出不同材质的窗帘,甚至能通过触摸布料纹路辨别出是哪个教室。
在星贝育园,类似的故事每天都在上演。这里没有华丽的干预标签,只有无数个被放大的细节。从一件高领毛衣引发的过敏,到孩子能自在选择合适的衣物,这个过程凝聚着特教团队的专业智慧,也展现着对自闭症儿童无微不至的关怀。每个孩子都在这里被温柔以待,他们与世界的摩擦,终将被理解与爱抚平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