在大众认知里,孤独症儿童似乎总是沉默寡言、离群索居。但有一种特殊类型的孤独症 —— 外向孤独症,打破了这种常规认知。在广州星贝育园自闭症儿童寄宿制学校,老师们凭借丰富的教学经验,识别并帮助了许多患有外向孤独症的孩子,让我们有机会深入了解这一病症。
在大众认知里,孤独症儿童似乎总是沉默寡言、离群索居。但有一种特殊类型的孤独症 —— 外向孤独症,打破了这种常规认知。在广州星贝育园自闭症儿童寄宿制学校,老师们凭借丰富的教学经验,识别并帮助了许多患有外向孤独症的孩子,让我们有机会深入了解这一病症。
看似社交达人,实则内心孤独
外向孤独症的孩子,在学校里常常表现得十分活跃,主动与同学交流,参与集体活动。在星贝育园的课间,小宇总是热情地和小伙伴们打招呼,主动加入各种游戏。但老师通过长期观察发现,小宇在交流中,很少表达自己的真实想法和感受,更多是附和他人。当大家讨论兴趣爱好时,小宇会跟随多数人的意见,而隐藏自己的喜好。
表面开朗,内心情绪敏感
这类孩子看似乐观开朗,实则内心极为敏感。星贝育园的老师分享过,小晴在课堂上积极回答问题,笑声爽朗。但有一次,老师无意中批评了她一句,小晴表面上若无其事,课后却独自躲在角落默默哭泣。此后很长一段时间,小晴在课堂上变得沉默寡言,对老师的指令反应迟缓。
社交行为机械重复
尽管外向孤独症的孩子积极参与社交,但他们的行为往往存在机械重复的特点。在星贝育园的小组活动中,小辉每次都会用同样的开场白和同学交流,不管话题是否合适。当交流出现变化时,小辉就会显得手足无措,难以灵活应对。
难以建立深层次情感联系
虽然他们能够与他人进行表面的互动,但很难建立深层次的情感联系。星贝育园的老师们发现,小悦和同学们相处融洽,可当有同学遇到困难时,小悦并不能真正理解他人的感受,也不知道如何给予有效的帮助。
依赖固定社交模式
外向孤独症的孩子依赖固定的社交模式,一旦模式被打破,就会感到不安。在星贝育园,原本每天固定的活动顺序被临时调整,小晨就变得焦虑不安,拒绝参与新的活动,甚至出现哭闹行为。
过度在意他人评价
这类孩子非常在意他人的评价,他人的一个眼神、一句话,都可能让他们反复琢磨。在星贝育园的绘画课上,老师只是轻轻地指出小佳的画存在一点小问题,小佳就陷入了自我否定,之后很长一段时间都拒绝再参加绘画活动。
自我调节能力弱
面对压力和挫折,外向孤独症的孩子自我调节能力较弱。星贝育园的小阳在一次比赛中失利后,连续几天情绪低落,无法集中精力学习,对原本喜欢的活动也失去了兴趣。
缺乏自我认同感
在内心深处,他们缺乏自我认同感,不清楚自己的价值和意义。星贝育园的老师在与小婷谈心时发现,尽管小婷在学校表现出色,但她始终觉得自己不够好,担心被他人抛弃。
广州星贝育园自闭症儿童寄宿制学校的老师们,通过细致的观察和个性化的引导,帮助外向孤独症的孩子逐渐认识自己,表达内心的感受,建立健康的社交模式。希望社会各界能对这类特殊孩子给予更多的关注和理解,帮助他们走出内心的孤独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