在日常社交中,开玩笑是拉近距离、增添乐趣的常见方式,但对于许多自闭症儿童来说,这种轻松幽默的表达,却常常让他们陷入困惑与不安。在广州星贝育园自闭症儿童寄宿制学校,老师们每天都在帮助孩子们跨越理解玩笑话的 “鸿沟”,让他们更好地融入社交世界。
在日常社交中,开玩笑是拉近距离、增添乐趣的常见方式,但对于许多自闭症儿童来说,这种轻松幽默的表达,却常常让他们陷入困惑与不安。在广州星贝育园自闭症儿童寄宿制学校,老师们每天都在帮助孩子们跨越理解玩笑话的 “鸿沟”,让他们更好地融入社交世界。
9 岁的晨晨刚到星贝育园时,总是因为听不懂玩笑话而情绪崩溃。一次课间,同学指着晨晨的鞋子说:“你的鞋子丑死啦!” 原本只是调侃的玩笑,却让晨晨瞬间红了眼眶,大喊着 “不是的”,甚至发起了脾气。类似的情况频繁发生,这让老师们意识到,理解隐喻、反讽等玩笑背后的深层含义,对晨晨这样的自闭症儿童来说,是一项巨大的挑战。
星贝育园的教师团队通过观察与研究发现,自闭症儿童难以理解玩笑话,主要源于他们在社交认知和语言理解方面的特殊性。大多数自闭症儿童习惯从字面意思理解语言,缺乏对语境、表情、语气等非语言线索的解读能力,无法像普通孩子一样捕捉到玩笑背后的真实意图。
为了帮助孩子们突破这一难题,星贝育园的老师们设计了一套系统且循序渐进的教学方案。首先,老师们从基础的语言理解训练入手,在课堂上,用直观的图片和简单的句子,向孩子们解释什么是 “真实的话”,什么是 “玩笑话”。例如,展示一张 “小猫在天上飞” 的图片,老师会指着图片说:“我们知道小猫不会飞,这句话就是在开玩笑。” 通过大量类似的实例,帮助孩子们建立起对玩笑话的初步认知。
在日常交流中,老师们也会抓住机会,引导孩子们理解玩笑的情境。当有老师故意做出夸张的动作,说出玩笑话时,会向孩子们解释:“老师刚刚说的不是真的,因为老师的表情和语气和平时不一样,这是在和大家开玩笑呢。” 通过这样反复的示范和讲解,让孩子们学会观察说话者的表情、语气等非语言信息,辅助理解话语的真实含义。
星贝育园还设置了模拟社交场景课程,还原孩子们可能遇到的开玩笑情境。在模拟的课间休息场景中,老师们会安排同学之间互相说一些简单的玩笑话,然后引导晨晨等孩子分析这些话是否是玩笑,并说出判断的依据。如果孩子出现理解偏差,老师会及时纠正,耐心地帮助他们梳理语境中的线索。
随着训练的深入,晨晨逐渐有了进步。现在的他,能够通过观察对方的笑容、夸张的语气,初步判断出一些简单的玩笑话。有一次,同学又和他开玩笑说:“晨晨,你是不是偷偷吃了‘聪明豆’,怎么越来越厉害了!” 晨晨不仅没有生气,还笑着回应:“你又在开玩笑啦!”
在星贝育园,每一个孩子都在老师们的悉心引导下,慢慢学会理解社交中的玩笑与幽默。从听不懂玩笑而焦虑不安,到能够坦然面对、甚至参与其中,这些进步背后,是星贝育园教师团队日复一日的努力与坚持。他们用专业和爱心,帮助自闭症儿童跨越社交理解的障碍,让孩子们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,逐渐融入集体生活,拥抱更广阔的社交世界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