在广州星贝育园自闭症儿童寄宿制学校的教室里,经常能看到这样的画面:孩子们专注地将积木、书本或文具按照颜色、大小或形状一一排列整齐,一旦有人不小心打乱顺序,他们就会情绪崩溃。这种对物品排列的 “执念”,看似只是孩子的特殊习惯,实则是自闭症儿童内心世界的外在投射,背后隐藏着他们对秩序感的强烈需求和独特的感官偏好。
在广州星贝育园自闭症儿童寄宿制学校的教室里,经常能看到这样的画面:孩子们专注地将积木、书本或文具按照颜色、大小或形状一一排列整齐,一旦有人不小心打乱顺序,他们就会情绪崩溃。这种对物品排列的 “执念”,看似只是孩子的特殊习惯,实则是自闭症儿童内心世界的外在投射,背后隐藏着他们对秩序感的强烈需求和独特的感官偏好。
自闭症儿童的大脑在处理信息时存在差异,外界复杂多变的环境容易让他们感到不安和焦虑。而将物品按照特定规律排列,能够创造出一种可预测的秩序,让他们在混乱中找到稳定感。例如,把颜色相同的积木摆成一排,或是将书本按从高到低的顺序摆放,这些行为对他们来说,就像是在构建一个属于自己的 “安全堡垒”,每一次物品的整齐排列,都是对内心秩序的强化,帮助他们缓解外界带来的压力。
同时,物品排列过程中的触觉、视觉体验也会给自闭症儿童带来独特的满足感。他们可能会对物品表面的纹理、重量,甚至是排列时发出的声响格外敏感,在反复排列的过程中,这些感官刺激不断被强化,进一步加深了他们对排列行为的依赖。
面对孩子们的这种 “执念”,广州星贝育园自闭症儿童寄宿制学校的教师团队没有强行制止,而是以尊重和理解为前提,采取科学有效的方法进行引导。学校的专业教师首先会对每个孩子的排列行为进行细致观察和分析,了解他们排列物品的规律和偏好,以及这种行为背后的情感需求。
在引导过程中,教师们采用 “替代与融合” 的策略。一方面,为孩子提供一些适合排列的材料,如形状规则的拼图、颜色丰富的卡片等,既满足他们排列物品的需求,又能在一定程度上引导他们发展认知能力。例如,让孩子将拼图按照图案分类排列,在这个过程中,教师会适时地与孩子交流,引导他们观察拼图的细节,逐渐将排列行为与学习知识相结合。
另一方面,教师们会尝试在日常生活中融入秩序感的培养,帮助孩子将对物品排列的 “执念” 转化为良好的生活习惯。比如,引导孩子整理自己的衣物和书包,教他们按照季节、类型将衣服分类叠放,将书本、文具按使用频率有序摆放。在这个过程中,教师会给予孩子足够的耐心和鼓励,当孩子完成整理任务时,及时给予肯定和表扬,让他们感受到秩序感不仅能带来心理上的满足,还能让生活变得更加便捷。
此外,学校还注重培养孩子的灵活性和适应性。教师们会通过游戏的方式,逐渐打破孩子对固定排列模式的依赖。例如,玩 “打乱重排” 的游戏,先由教师故意打乱孩子排列好的物品,然后引导孩子在规定时间内重新排列,同时增加一些新的规则和挑战,如变换排列顺序、加入新的物品等,让孩子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逐渐接受变化,学会应对意外情况。
在广州星贝育园自闭症儿童寄宿制学校,每一个孩子的独特行为都被视为了解他们内心世界的窗口。通过教师们专业且温暖的引导,孩子们在保持自身秩序感的同时,也在不断适应外部环境的变化,向着更独立、更自信的方向成长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