在自闭症群体中,“高功能”和“低功能”这两个标签常被用来区分不同孩子的能力,但这背后藏着不少偏见。很多人觉得“高功能”自闭症孩子就是聪明、只是社交差点,而“低功能”就是什么都学不会,这其实是非常片面的看法。
在自闭症群体中,“高功能”和“低功能”这两个标签常被用来区分不同孩子的能力,但这背后藏着不少偏见。很多人觉得“高功能”自闭症孩子就是聪明、只是社交差点,而“低功能”就是什么都学不会,这其实是非常片面的看法。
把自闭症孩子简单划分成“高功能”和“低功能”,就像用一把很粗糙的尺子去量不同形状的物体。“高功能”标签容易让人忽略这些孩子在社交、情绪调节上的困难。比如有的孩子可能学习成绩不错,能流畅地说话,但他们很难理解别人的言外之意,也不知道怎么和同龄人交朋友,在人群中常常感到孤独和困惑。而“低功能”的标签,更是给孩子贴上了“不行”“没希望”的负面印象,让大家看不到他们身上的闪光点和进步空间。有些被归为“低功能”的孩子,可能在艺术、音乐上有独特天赋,只是需要更耐心的引导才能展现出来。
在星贝育园自闭症儿童康复中心,每天都能看到这些标签带来的影响。有的家长因为孩子被贴上“高功能”标签,就对孩子有不切实际的高要求,觉得孩子应该和普通孩子一样快速进步;而“低功能”孩子的家长,可能会陷入过度焦虑和绝望,觉得孩子未来没有出路。实际上,每个自闭症孩子都有自己的成长节奏,不能用标签去定义他们的潜力。
康复中心的老师们明白,不应该被这些标签束缚。他们对待每一个孩子,都是从孩子的实际情况出发,制定个性化的康复方案。对于被认为“高功能”的孩子,会着重培养他们的社交技能和情绪管理能力;对于“低功能”的孩子,也会从生活自理、简单沟通等基础能力入手,一点点帮助孩子进步。在这里,孩子们的每一次小进步,比如学会系鞋带、主动和老师打招呼,都被认真记录和鼓励。
“高功能”与“低功能”的标签,不仅影响着家长和老师的看法,也让社会对自闭症群体产生误解。人们会觉得“高功能”孩子以后能独立生活,不需要太多帮助,而“低功能”孩子就应该被保护起来,甚至被忽视。但真实的情况是,无论是哪种类型的自闭症孩子,都需要社会的理解、包容和支持。
我们应该放下“高功能”和“低功能”的偏见,把目光放在每个自闭症孩子独特的个体上。就像星贝育园自闭症儿童康复中心所做的那样,用爱和专业,帮助这些孩子打破标签的限制,让他们能在自己的节奏里,绽放属于自己的光芒。